1. 首页
  2. 中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文章目录列表: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无 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 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 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 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 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 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 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 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 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 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 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 ,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 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 ,文气贯通,和谐地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 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 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 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 ,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 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 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篇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 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 。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 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 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 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 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篇三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仕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 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蕃濯蔓亵涟

 A、yifanzhuomanxielian

 Bshifanzhuomanxielian

 Cyifandiwanzhelian

 Dshifandiwanzhe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 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 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 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好了,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忆我的母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d6.com/zhongkao/78.html